無水氯化鈣的生產工藝無水氯化鈣為白色或灰白色固體(粒狀、塊狀或粉末),味微苦,無臭,易溶于水,溶于水時放出大量的熱,能溶于醇、醋酸等。 具有強烈的吸濕性,在空氣中極易潮解,因此多數(shù)用于各種物質的干燥劑。
一、生產原理
可用石灰石和鹽酸反應制得。主要化學反應如下: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操作過程
1.制二水氯化鈣(CaCl2· 2H2O):將鹽酸(31 %)和石灰石粉,按2.2:1的配比投入反應缸中,在攪拌下發(fā)生反應,生成酸性氯化鈣溶液,移入澄清槽內。加入石灰乳,調溶液pH值為8.9~9,這時氫氧化鐵、氫氧化鎂沉淀析出。經澄清,過濾,濾液移在蒸發(fā)皿內加熱至172~174℃蒸發(fā),經結晶,分離后于200~240℃下干燥脫水,即得二水氯化鈣。
2.制無水氯化鈣:將二水氯化鈣再加熱至260~300℃,干燥脫水,即變?yōu)榘咨臒o水氯化鈣。
流態(tài)化生產粒狀氯化鈣的工藝,其特征在于以液體氯化鈣為原料,霧化的液體氯化鈣與溫度為380-420℃的高溫熱氣形成混合流態(tài)化狀態(tài),在粒狀氯化鈣晶種的作用下得到粒狀無水氯化鈣。
載冷劑依靠顯熱來運載冷量的,是在間接制冷系統(tǒng)中用以傳遞制冷量的中間介質。在蒸發(fā)器中被制冷劑冷卻后送到冷卻設備中,吸收被冷物體或空間的熱量再返回蒸發(fā)器、重新被冷卻,如此循環(huán),以達到制冷目的。
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的載冷劑是水,比如小時候夏季我們會把西瓜放到剛抽出來井水中,把西瓜浸泡一會再吃,口感會比較冰涼,就是這個原理。水就是載冷劑,但只能用于高于0℃的條件。當要求低于0℃時,一般采用鹽水,如氯化鈉或氯化鎂或者氯化鈣配置的水溶液。不同成分的載冷劑根據(jù)其本身的冰點不同達到的防凍或者制冷效果也就不同。氯化鈉冰點-20℃;氯化鎂冰點-30℃;氯化鈣冰點-50℃。
水質PH值的調控需要用到氯化鈣。
水產動物適宜的pH值為中性偏弱堿性(即pH 7.0~8.5),當pH值異常變得過高(也就是當pH≥9.5)時,會導致養(yǎng)殖動物生長速率減慢、餌料系數(shù)及發(fā)病率升高等不良反應。因此,降低pH值是池塘水質調控的重要技術措施。氯化鈣PH值都是中性的,并不能夠作為酸堿調節(jié)劑使用,但是氯化鈣可以通過自身的鈣離子來沉淀氫氧根離子同時絮凝沉淀浮游植物,減緩藻類消耗二氧化碳量,從而降低PH值。